学科特色
中医科学科特色及治疗特色
科室主要主治病种
神经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脑肿瘤、癫痫、痴呆、健忘、耳鸣、抑郁证、焦虑症、失眠、头痛头晕、颅脑手术后并发症,如呃逆、发热、排尿障碍等。
其他疾病:如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内分泌系统、生殖系统、结缔组织系统和常见皮肤病等、过敏性疾病、妇科和儿科疾病。
脑病是中医学中特色鲜明的学科,充分利用天坛医院神经学科的优势平台,挖掘和整理历代中医药论治脑病的理论和经验,逐步形成天坛医院中西医结合脑病优势学科,不断提高中西医结合治疗脑病的临床疗效及科研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本研究包括三个方面:
与神经外科合作:颅脑术后发热的研究:通过对近900例颅脑术后发热的中医药治疗前瞻性和回顾性研究及231例不同季节患者围手术期中医症状学观察,提出颅脑术后发热的核心病机是湿热。而湿热的形成与术前的肝气不舒,脾土被困,手术本身直接损伤脾胃之气,以及术后的大量的补液和使用抗生素,造成脾气受损,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司,水湿内停有关。术后脑部阳经受损,阳气不能正常布达,郁而化热,遂为湿热。据此病机拟定的脑热清,具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脑热清退热有明显的证-效和时-效关系。对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发热均有退热作用,退热与原发脑瘤关系不大,退热作用可能与改善脑脊液常规有一定关系。以细菌内毒素(ET)、2,4-二硝基苯酚和内生致热原(EP)制作不同发热动物模型,脑热清对三种模型均有较好的退热作用。其退热机制可能是抑制下丘脑致热性细胞因子的含量,从而减少中枢发热介质的生成与释放;同时促进脑腹中隔区解热物质的合成与释放,通过这两种途径对体温中枢发挥正负调节作用。该研究获得北京市科委社会发展基金资助,发表研究论文26篇,获得了北京市和中华中医药科技成果奖励。
脑瘤的研究:总结了318例原发性脑瘤的中医症状特点,提出了中医药辨证治疗脑瘤的思路,对临床实践经验作了初步总结,发表论文10篇。目前正在开展中医药治疗胶质瘤临床疗效、中医药对胶质瘤化疗的减毒增效作用、中医药对血-胶质瘤屏障的调节及其抗胶质瘤的机理研究。
脑外伤的研究:探讨脑外伤的中医病机和中医治疗脑外伤后高热、昏迷的机理,不断提高中医药退热、促醒的水平,建立规范的脑外伤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已经在本领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发表论文4篇。
与神经内科合作:急性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研究:神经内科是全国卒中单元培训中心,在卒中单元信息化数字管理系统中设立中医辨证分型与疗效评定量表,通过大样本研究,探讨脑血管病的中医病因、证型分布、病机演变规律;客观评价中医药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完善脑卒中单元,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脑卒中单元;探索中医药治疗脑血管病的证-效、时-效、量-效等关系;规范中药注射液在脑血管病治疗中的使用。该研究获院青年基金和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重点学科基金的资助,已完成中西医组病例700多例,发表论文16篇。
多发性硬化的研究:着力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脱髓鞘病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已完成多发性硬化病例愈300例,其中中药组150例,初步认为中医药在减少激素治疗副作用,安全撤减激素,减轻患者神经损伤的症状,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该研究获院青年基金、首都医科大学基金、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的资助,发表论文80多篇。
癫痫的研究:借助医院癫痫中心的临床优势,开展癫痫中医证候学研究,探讨证候与本病相关因素(包括性别、年龄、病程、发作频率、发作类型、部位、发病年龄、影像学和脑电图检查等)的关系。初步发现:1.患者男性多于女性,青少年多见。2.中医证候以风痰内阻证及痰火上扰证多见。3.各证候在性别、发作频率、病因、影像学检查及脑电图严重程度等方面无特异性。4.脾虚痰盛证以少年儿童多见,多见于全面性发作;肝肾阴虚证以中老年多见,以部分性发作为多。5.病程长,以虚证或虚实夹杂证多见;病程短,以实证多见。痰火上扰证病程较短,心脾两虚、肝肾阴虚证病程多长。6.发病于儿童期以虚实夹杂证或虚证多见,发病于青年、中年时期以实证较多见。7.放电部位位于颞叶者以风痰内阻证多见,额叶者以痰火上扰证多见,全面性放电以脾虚痰盛证多见。该研究获院青年基金、北京市中西医结合神经病学重点学科基金的资助,发表论文7篇。
与神经影像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合作:利用院核磁和脑磁图设备优势,开展穴位针刺镇痛的脑功能成像研究,对足三里穴的针刺、灸等刺激后脑部信号分布特点,手指热水烫疼痛模型中针刺太冲穴的镇痛作用进行研究。该研究被列为北京市中医药科技发展基金重大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课题第二负责人)。已在国际会议合作发表论文多篇。 与院内外合作,申报“针刺辅助麻醉开颅手术”国家973基础研究课题,2007年立项,目前课题在进行中。与中国中医科学院合作,参与国家863课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