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虽然不在武汉,这里也是战场】40天67台急诊手术 疫情下“天坛神外”的答卷

发布时间:2020-03-04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一面是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一面是患者的生死一线,该如何选择?40天,67台急诊手术,其中包括43例高难度的急诊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7例脑血管畸形切除术——这是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脑血管病团队的答案。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继宗、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硕为学科带头人的脑血管病团队迅速制定疫情下工作预案、防控措施等。“所有的急诊手术患者都要严格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严格进行体温、血象、胸部CT等检查,并且要经过医院专家小组的会诊。”王硕说,对于存在风险的患者,在手术中要采取极为严格的防护措施,确保医疗环境的安全。

      1月24日,除夕夜。21时许,一名突发剧烈头痛的中年男性被急救车送到急诊,头部CT扫描后,发现患者存在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综合患者的年龄、病史、临床表现等情况,医生初步判断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很可能是由于脑动脉瘤破裂导致。

     “脑动脉瘤破裂好发于中青年,动脉瘤破裂后如果不进行手术,24小时内再次破裂的风险能够达到20%。而动脉瘤一旦再次破裂,患者死亡的风险达到50%。”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陈晓霖说,及时的急诊手术,往往能够挽救一条年轻的生命。

     “患者的安全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同等重要!”在患者进行新冠肺炎筛查和脑血管造影等进一步检查的时候,由赵继宗院士组织的分析讨论也同时开始。为了挽救患者的生命,医护人员们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新冠肺炎筛查和一系列检查,患者被第一时间推进手术室

      脑血管造影显示,患者的出血的确是因为脑动脉瘤破裂导致,但他有多年的高血压及脑梗死病史,血管条件较差。“患者的大脑肿胀明显,我们的手术视野明显受限,操作很困难。”陈晓霖说,赵继宗王硕等“大咖”指导团队沉着应战,不断调整策略,果断处理好破裂的动脉瘤并完成夹闭。

      手术后,患者神志清醒,语言及肢体活动正常,目前已经康复出院。

     “急诊手术患者往往是命悬一线,要求我们必须在最短时间进行手术,这也让我们面临很多风险。”王硕介绍,虽然事后证实都是虚惊,但一次次的手术,对于每位医护人员的勇气、判断力和专业技能都是极大的挑战。

      2月22日,农历腊月廿九。13时许,急救车送来一位61岁的男性患者。这位患者来自河北廊坊,突发头痛一天,送到医院时头痛剧烈并出现嗜睡症状。“患者和家属都否认了流行病学接触史,当时测量体温正常。”陈晓霖回忆,患者情况危急,经过CTA等检查,确定患者动脉瘤破裂,必须马上进行手术。

      就在医护人员们进行手术准备的时候,患者的体温突然上升到38℃。

      虽然从前面的各项筛查来看,这名患者不像典型的新冠肺炎感染者,但出于安全考虑,医院专家小组迅速讨论决定,立即将患者送往能够防止手术室内空气扩散的负压手术室进行手术。

      防护服、护目镜、4层手套,这样的“全副武装”对于陈晓霖来说也是不常有的体验。“护目镜是个大‘麻烦’。”陈晓霖说,护目镜容易起雾,术中显微操作时通过护目镜看显微镜下的术野,简直是“雾里看花”。同时,神经外科手术操作非常精细,4层手套对手感的影响比较大,“我基本上是全神贯注,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手上,每一个动作都是小心翼翼”。

      整整八个小时的手术,患者的动脉瘤被夹闭,而在一般情况下,这样的手术仅需要五六个小时。“可能最开始会有点担心(感染),但如果不做,这个患者可能就没命了,不可能因为担心就不做。”陈晓霖说,坐到手术台前,“眼里只有那个破裂的动脉瘤”。

     “一台台手术的成功、一位位患者的康复,是我们这些未能赶赴一线的医生为抗击疫情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对于医生来说,哪里有患者,哪里就是一线。”王硕说。




神经外科 王硕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