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新闻中心

医院动态

我的“冬奥笔记”

发布时间:2022-02-23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1.jpg

      北京冬奥会再次创下“无与伦比”的奇迹。16天的冬奥时间里,北京天坛医院医疗保障团队为运动员、观众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胜利完成自己的使命。告别冬奥,每个人都有些依依不舍。他们写下这短短的十多天里的收获和感悟,记录下自己的“冬奥故事”。


“双奥”志愿者:从“北京欢迎你”到“一起向未来”

2.jpg

杨晓光  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

      从2008年到2022年,北京成为了世界上首个双奥之城,每一次奥运会,奥运志愿者都点亮了这座“双奥之城”。

      2008年我还在上大学,作为排球运动志愿者参加了奥运盛会。我们的任务不但是要欢迎世界各国运动员和宾客,帮助他们了解奥运、参与奥运,也为他们介绍北京、介绍中国,展现国人的热情好客。在排球运动中,我不断体会到“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和拼搏奋斗的毅力。

3.jpg

4.jpg

      今年,我毕业整十年,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如约而至。很荣幸,我能够再次为奥运会工作,作为北京天坛医院的医疗服务保障工作人员来到奥组委总部医疗服务处工作。与2008年的角色不同,这次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我深刻体会到了以医疗保障理念、技术发展为代表的,2008年以来中国发展的“奥运速度”。

      在奥组委运动服务部医疗服务处,我前期主要负责冬奥会的筹备工作,参加对各个场馆的运动员医疗站、FOP医疗站赛前的现场勘查。冬奥会开幕后,我主要负责医疗保障前线与后方的协调沟通工作,协助医疗官团队核实、反馈、调整奥组委考察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在奥组委运行指挥部调度中心(MCC)负责医疗保障组的指挥调度工作,及时处理和反馈医疗保障工作,并汇总报送医疗领域相关信息。

      从运动员受伤到转入定点医院进行救治的过程,既是与时间赛跑,也展现我们的专业能力,真正体现了中国速度和中国医疗水平。在工作中我经常收到来自各国运动员和奥组委对我们的认可和赞扬,更深切感受到国家自豪感和职业荣誉感。

      两次志愿服务奥运会的经历,让我有幸站在不同的角度,见证了祖国的繁荣富强,更看到了每次奥运盛世背后的来之不易。2008年,体会到了热情,激动与汗水;2022年,作为运营保障者,体会到了细致,稳重与恒心。未来,我希望把奥运精神带到医院的工作中去,以更加完备的业务能力,更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为医院的发展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风雪中坚守

5.jpg

周筠     冬奥会张家口赛区滑雪救援队

      我在张家口云顶滑雪公园赛场负责医疗救援保障工作,这个赛场包括障碍追逐、U型场地、坡面障碍、平行大回转、空中技巧、雪上技巧等6条赛道,产生了20枚冬奥会金牌,是产生冬奥会金牌数量最多的场馆。

      自1月21日进入闭环,滑雪救援队医生就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工作,救助了多名参赛运动员。我作为滑雪救援医疗队的一员,参与救援一名训练中受伤的中国运动员,保障过除雪上技巧以外其他5条赛道运动员的训练,保障了空中技巧团体决赛、男子决赛和男子、女子预赛。见证奥运历史上中国队夺得空中技巧团体亚军和男子冠军的辉煌时刻。

      冬季项目和其他运动项目有些不一样,很多训练和比赛从下午要一直持续到晚上。在体感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冰天雪地里,不管穿多厚的衣服,很快就会被冻“透”了,但只要没有突发情况,我们就要站在保障点位上,不能随便移动。艰苦的环境、紧张的工作、重大的责任,都是对我们的锻炼和考验,而近距离感受国际高水平运动员们拼搏的精神、坚强的意志、向上的能量,是对我莫大的鼓舞!

      奥运赛程已经结束,接下来还有冬残奥会的保障任务。我和队友们互相帮助、团结奋战,一定尽全力完成保障任务,向世界展示中国医生的风采,为祖国争光。

参与奥运志愿服务 传递永恒友爱精神

6.jpg

吴瑞卿   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

      2008年我申请了北京奥运会的志愿服务却未能如愿,当我骑着自行车在鸟巢经过时,看到服装整洁、面带微笑、烈日下忙碌的志愿者,我无比羡慕,从此心里一直怀揣着成为奥运志愿者的梦想。14年后,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作为一名医生,我有幸成为一名2022北京冬奥会志愿者,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奉献给这个世界的体育盛会,为国家盛事贡献力量。

      从去年3月开始集结,队员们就参加各种技能培训,从桌面推演医疗救援流程,到模拟演练,再到着装彩排演练,为冬奥会的保障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今年1月26日,团队进入闭环,准备应战。

      时间分秒即逝,日程表紧锣密鼓,我们的团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状态。从第一天踏雪勘察场地的兴奋转而到实地模拟担架转运,我们相信自己已经进入了角色,然而在试滑员模拟伤员的演练中却暴露了团队配合不够紧密和救援时间不理想的问题,我们的团队一次又一次演练,没有一人叫苦叫累,制定了更为完善的救治流程。当我们再次认为准备好了的时候,国际雪联裁判给我们出了难题,他们模拟了运动员倒在12米高的平台区和倾斜37°的着陆坡的受伤情况,又一次让我们感受到压力。我们反复调整人员配置、队员间反复配合模拟演练,不断研讨每一个操作细节,最终给国际雪联的裁判员交付了满意的答卷。

7.jpg

图|在首钢大跳台进行现场模拟演练

      国际奥组委医学科学委员会专家考察时,给我们提出在着陆坡呼吸困难和脊髓损伤的患者这一更高的要求。我们的团队再一次合力攻关:完善装备器械,配备AED设备和气管插管设备;优化上场细节,配备英语流利的联络员,确保与伤员、队医等沟通顺畅、迅速判断伤情和急救措施,最大限度缩短操作时间……我们的快速反应和科学应对,让国际奥委会医疗和科学部主任Richard Budgett先生和专家们竖起了大拇指。

      终于迎来了紧张的比赛,大跳台是极有挑战的场地,不少运动员在练习和比赛中摔倒,一部分运动员因此受伤。当裁判示意医疗介入的时候,我毫不犹豫跃入场地。快速检伤、呼叫团队、转运伤员、和队医沟通、跟进运动员伤情,上报呼叫时间、伤情和处置以及后续进展……救治流程已了然于胸。正是因为赛前一次次的演练,团队之间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和信任,作为FOP医疗站团队,我们保障比赛顺利完成。

      作为医疗志愿者,我收获了汗水,收获了晒痕,收获了惊心动魄,也收获了奥运冠军的喜悦。我见证了历史,见证了奇迹,也见证了奥运精神的完美体现。

      冬奥正是有了数万名志愿者、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密切合作才能顺利进行,就像开幕式上璀璨晶莹的雪花是由一个个小雪花互相托起支撑结合而成的。参与奥运志愿服务,奉献的是汗水,体验的是感动,收获的是快乐,提升的是品格。每一位志愿者,甚至是服务志愿者的保障人员以及环外每一位工作人员对冬奥的配合和理解,让冬奥志愿服务成为一项值得的事业。“我为人人,冬奥有我”这不仅是一句口号,更像是一个火炬,把奥运的精神和志愿服务的理念传播给社会,希望通过我们每一位志愿者的真诚服务,热情笑容,和奥运选手一起,在冰雪的世界传送圣火的温暖,打破文化的隔阂,传递永恒的友爱。

难忘的经历是我一辈子的财富

8.jpg

于嵩林   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

      北京冬奥会已圆满结束,中国代表队在这届冬奥会取得了9金4银2铜的历史最好成绩。这是在全球新冠疫情肆虐的背景下,北京举办的一届非常成功和伟大的体育盛会。而我,作为北京天坛医院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的一员,非常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

      我参与的是首钢滑雪大跳台运动员医疗站的志愿者服务。运动员医疗站负责训练和比赛受伤运动员的救治,同时还负责场馆内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的医疗保障工作。除了提供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外,还担负着危重运动员的高级生命支持及抢救工作。

      运动员医疗站团队涵盖内科外科、急诊等不同亚专科的医护人员和来自高校的志愿者们。在这十几天的医疗保障工作中,对我个人而言,不仅仅是参与和付出,更多的是参与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动。首先感动我的是我们团队大家庭的一丝不苟、无私奉献,具有高度责任心及团队协作的精神。在冯国勋站长的带领下,从入站的第一天,我们就投入了紧张的赛前准备工作。韩丽护士长带领大家对药品进行仔细地清点并进行分类放置,对于运动员来讲,我们还要根据药品是否含有兴奋剂进行仔细区分。李晶玮主任带领大家仔细地对心电图机、除颤仪、气管插管、喉镜、转运呼吸机等仪器进行检验及调试,确保医疗保障工作顺利进行。同时,在场馆医疗经理高晖、医疗官康帅、副医疗官王昊的带领下,我们充分设想各种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反复讨论、演练应急预案的每一个小细节,确保预案措施到位。后期的工作也证明了我们前期的一切准备工作都是值得的。很多国家有经验的队医来场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来医疗站了解这里的医疗和抢救条件、药品的储备情况等。2月7日上午,国际雪联医疗委员会副主席珍妮·舒特来我们医疗站视察工作,参观医疗站并亲自检验了除颤仪、转运呼吸机等设备后,对我们医疗站的准备工作称赞不已。比赛期间,运动员医疗站充分保障了比赛的顺利进行。

      另外,在保障过程中,运动员们敢于挑战、勇于超越自我的奥林匹克体育精神让我非常感动。保障过程中,有位加拿大运动员在预选赛前几分钟训练时右踝摔伤,运动员医疗站对伤员进行了必要的包扎及局部封闭治疗,运动员随后坚持参加了比赛。还有俄罗斯奥委会运动员在训练时不慎面部受伤,在简单消毒包扎后继续参加比赛,挑战自我,最终顺利进入自由滑雪大跳台决赛。我想不管比赛结果如何,努力了,坚持下来了,为心中的梦想放飞自我,挑战并超越自我,这就是最好的奥林匹克精神,这种精神让身为志愿者的我也深受感染。

      北京冬奥会已圆满结束,我想每一位志愿者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感悟,这段难忘的经历和体验将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祝愿大家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踔厉奋发,一起向未来。

离开20多天的“家” 非常不舍

9.jpg

李京连     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

      时间过的很快,从1月27日入驻首钢滑雪大跳台,到2月20日,虽然仅仅有二十几天的时间,但这段时间在我心中是不平凡的,也是非常宝贵的,能够在北京这座双奥之城参加冬奥医疗保障工作,是我的幸运与光荣。

      我们9个人在杜万良主任的带领下,坚守在观众医疗站岗位,主要负责观众及环外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在这段保障期间感触颇深。

      在谷爱凌与苏翊鸣夺金时刻,我们观众医疗站离看台只有几十米,观众看台就是最佳观看比赛的位置,但我们每个人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夺冠时听着外面的欢呼与呐喊,虽然看不见,我们也都情不自禁地站起来为谷爱凌、苏翊鸣鼓掌,为中国喝彩。这一刻,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的齐心协力、奋发向上,也懂得了一切的成功都有其他人在默默付出。

10.jpg

      2月18日,医务处王静老师来观众医疗站交接物资,当我把钥匙交给奥组委工作人员时,看着空荡荡的医疗站,鼻子突然酸了,不禁留下了眼泪。短短20多天,我们亲手建立了医疗站,包括各种医疗设备的调试、物资清点、消毒感控等,我们见证了观众医疗站从无到有,完成任务后又回归到原来的样子,在这段时间我们已经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在这里我们完成了多次演练及救治工作,真的要离开时非常不舍。

      虽然这段时光结束了,但我们的使命并没有结束,回到原来的岗位上,我要继续为患者谋健康、谋福利,新的征程继续扬帆起航。希望我还有机会再次参加这样的盛会。

      在首钢,在延庆,在张家口,在奥运村……冬奥会的赛场上,留下了无数“天坛人”的身影。

11.jpg

图|首钢滑雪大跳台医疗保障团队

图|北京冬奥会首席医疗官、北京天坛医院常务副院长周建新与国际奥委会专家检查场馆保障工作

图|支援延庆赛区的神经外科医生正在工作中

图|张家口赛区云顶场馆医疗副经理万伟庆在工作中

图|北京天坛医院外科主任、骨科主任刘宝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崇礼院区参加救治工作

图|在冬奥村运行保障组工作的北京天坛医院医务处副处长赵万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