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常识
战胜“奥密克戎” “心药”同样重要
“奥密克戎”就在我们的身边,“阳”也是我们周围最热的话题。面对新的疫情发展形势、未来可能面临的新变化,有人紧张焦虑,有人无所适从。——我们究竟要如何调整、重新认识“陪伴”我们三年的疫情,又该如何去迎接“后疫情时代”?来自北京天坛医院心理科的专家为我们开出一份“心药方”。
“周围的人陆续都在‘阳’,听说这个病特别可怕,我不想‘阳’。”所以“全副武装”,觉得哪里都不安全、谁都不安全,终日生活在紧张焦虑的情绪中。
专家观点:
焦虑恐惧是正常的情绪反应。当我们在面对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或威胁时,内心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与之相伴随的是焦虑、恐惧、抑郁、烦躁、沮丧等情绪反应,其中焦虑、恐惧是最常见的情绪。适度的焦虑和恐惧可以提高人们的警觉水平,促使人去投入行动,更好地去准备和应对环境的挑战。这些情绪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当下的疫情形势。比如因为担心被感染,我们就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加强防护、学习相关知识、适当准备相关物资药品等。
但是不要焦虑和恐惧过度。这会让我们时刻处于警觉状态而失去对客观环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出现过度防护、过量囤药、不停关注外界信息等表现,这些行为会进一步加重我们的焦虑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所以在这个时期,我们有一些焦虑紧张的情绪是正常的,可以允许自己带着焦虑去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但我们也要有意识地识别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是否过度,有针对性地及时做出调整,尽量不被焦虑情绪裹挟而去做出不理性的行为。
针对过度的焦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调整:
1 提醒自己“这是正常的,会过去”。
正常化是心理治疗里一个很常用的技术,当我们陷入恐惧或悲观中,我们很容易觉得只有自己在承受风险或困难,但事实上你所经历的并不特殊。尤其是目前的情况,有成百上千万的人在一起共同经历这些,你并不是一个人。网上很多“阳康”的朋友去分享自己的康复过程,其实也会让我们意识到大家共同在面对经历这个过程,以及这个过程终将会过去。知道这一切会过去的,我们心里就会有希望,就可以更安心的等待。
2 转移注意力,避免过度聚焦于这件事。
当焦虑不安的情绪无法控制时,我们可以将注意力转向别处,把自己从担心中抽离出来,这并非逃避现实,而是打开眼界让自己去关注更大的生活。很多事情一旦我们从更长远更开阔的视角去看问题,也许就会发现它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我们可以通过正念冥想、运动、向他人倾诉等方式去放松身心,也可以主动去做一些可以让自己开心起来的事,比如看喜剧电影、养育宠物或植物、亲近大自然等,还可以选择去做一些简单、机械的事情,比如打扫房间、整理衣柜、涂色等,上述这些方法都有助于我们转移注意力,帮助我们脱离焦虑的沼泽。
3 在不确定里寻找确定感。
对于那些还没感染的朋友,也许会为“不知道靴子什么时候落地”而焦虑。不确定性有时比确定的压力更让人烦躁不安。我们可以告诉自己,虽然不确定,但不管哪种结果其实都是“好结果”:“还没阳,值得开心”或“阳了,终于确定了”,然后把注意力投放到生活里那些自己可控的确定的事情上,比如一日三餐,手头的工作,或者保持自己每天的生活习惯。
4 将焦虑转化为积极的行动。
对于那些整天担忧自己会遇到灾难化的事情的人,我们可能会觉得他们有点过于消极,歪曲了客观事实;但反过来,盲目乐观的态度也是另一种对客观事实的扭曲。盲目乐观、毫无顾虑、大大咧咧的状态在当前的形势下,是一种缺乏现实基础和依据的乐观,会让我们毫无防备地暴露在可能的风险面前。所以我们要学会利用我们的焦虑,将对现实风险的焦虑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去做有计划有意义的事。我们可以把关注点放在“在已知我们无法改变病毒传播规律的情况下,我当下可以为自己做哪些有意义的努力”等方面。
“生病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我‘阳’了会影响周围的人,我很愧疚”——不少人抱有这样的想法,于是不愿承认自己感染,不愿向单位、同事实话实说。
专家观点:
当问题发生时,我们都会很自然地去找原因,有时候我们从外部找原因,比如客观环境的影响、其他人的因素、运气等,有时候我们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比如自己的疏忽、自己的能力不够、自己的各种问题等等,但更多的时候问题的发生通常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是如何归因的,直接影响到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也影响到我们的情绪。
在目前的形势下,被感染病毒已是很普遍的事情了。如果自身感染新冠病毒,跟我们目前整体的大环境有关系,可能并不是靠自己一己之力就能100%完全避免的,不需要盲目自责或愧疚,更没有必要感到羞耻。“得了病不光彩”的羞耻感,或者对周围人的愧疚感,都是基于内归因的视角下产生的情绪,跟我们心里认为“都是自己的问题、自己的原因、自己的责任”或者“感染了说明自己不好、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有问题”这样的想法有关系。这样的归因放大了自己的作用,忽略了外部环境因素,而现在可能外部环境因素反而才是更主要的那个原因。所以如果你感觉羞耻或愧疚,可以观察一下自己的归因方式是否有偏差,及时将自己对这个结果的认知修正到更符合现实的方向上——得病不是我们自己愿意的,也不是我们能控制的,每个人都有感染的可能,所以无需给自己太重的心理负担。
而且本身我们感染病毒后,就已经在经历一些症状带来的身体痛苦了,病耻感或愧疚感还会增加我们的痛苦,让我们陷入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痛苦里,不利于我们的康复。所以感染了就大大方方的告诉同事、朋友“我中招了,踏实了”,然后踏踏实实地等待情况好转。假如实在感到抱歉,也可以在精神充足的情况下,将科学专业的防疫资料和有用的个人经验分享给他人,让忙于工作的同事、消息闭塞的亲人尽快地更新对新冠的认知,这既能减轻自己的内疚、担忧和他人的焦虑、恐慌,也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一批“阳康”即将返回工作岗位,全面复工复产已经提上日程,习惯了过去三年抗疫模式下的生活、工作节奏和模式,重新回归正常生活工作会不会不适应?
专家观点:
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厌恶改变的。疫情刚刚开始封控时,我们不适应不能出门的生活;现在放开后,我们可能又会开始不适应看起来没有太多约束的生活了。无论是哪种生活状态,不管喜不喜欢,只要我们习惯的生活被打破,就都会经历一段需要适应的过渡时期,会面对很多新的不确定和不熟悉。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一个适应的过程,允许自己有一段时间用来适应变化,然后终将慢慢归于新稳态的生活。
疫情三年像一面镜子,帮助我们去看到一些过去没有关注的东西。比如疫情期间宅家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也满足了我们的某些需要,有人发现自己更喜欢这种不需要面对面社交的生活,有人发现自己在家就只想娱乐和躺着,有人终于有机会多陪陪家人、爱人和孩子,享受难得的家庭温馨时光。而复工复学,就可能意味着要和这一部分说再见了,难免让我们感到不适应。通过去回顾过去的这段时间哪些需求被满足了,我们就可以在新生活中为它们留下一些空间。所以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反思和整理的阶段,借着疫情这样特殊的一段日子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需求,认识更丰富的自己。
从某种意义上说,疫情带来的真正挑战才刚刚开始,因为相比于眼前这一时的混乱来说,几个月后尘埃落定回到生活常态才是更持久的考验。疫情这三年,我们或者上网课或者线上办公,时不时可能被隔离、被外派,被打乱节奏,都可以用疫情来安慰自己。但是在不远的将来,疫情的影响因素褪去,我们就不得不直面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了。所以我们可以提前将目光望向几个月之后,趁着大家还在应对感染的收尾这几个月,做好自己的规划,为稳定之后的日子提前做准备。
“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希望这三年的经历能让我们更好地投入到回归后的生活里,更有韧性地去应对,接下来生活给我们的挑战。
下一篇: 构音障碍康复训练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