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
“跨国多学科MCD”模式助力小儿神经外科发展
小儿神经外科疾病在治疗技术和策略等方面与成人不同,更加需要多学科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为了缩短与国际顶尖医学中心间的差距,更好地为患者服务,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学中心小儿神经外科病区发起“跨国多学科病历讨论( MCD)”模式,围绕一些复发、难治性儿童脑肿瘤进行交流和探讨,共同寻求治疗策略。
北京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病区副主任田永吉说,小儿神经外科与成人神经外科之间存在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患者的生理特点上,也体现在肿瘤的生物学特点、手术治疗技术和治疗策略等多个方面,因此,在小儿神经外科疾病的诊疗中,需要具备高度专业化知识的多学科专家组成团队,为患者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体化的诊疗策略。相比国际顶尖的医学中心,在这方面国内仍存在一些差距。采取“跨国多学科MCD”的模式,既可以提高疾病的诊疗水平和质量,对提升各学科团队的综合能力也有很大帮助。
不久前,中美两国小儿神经外科和肿瘤科专家组织了第一次跨国多学科病例讨论。由来自北京天坛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右安门医院的神经外科、放化疗专家与来自美国阿拉巴马儿童医院(Children's Hospital of Alabama at UAB)的神经外科、神经肿瘤和放化疗等专业的专家围绕一例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AT/RT)病例展开探讨。
这是北京儿童脑肿瘤治疗协作组MDT中遇到的一个罕见疑难病例,患儿患有脊髓部位的原发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经历了手术切除以及多次调整放疗和化疗方案,但肿瘤等在脊髓和颅内反复复发。据介绍,非典型畸胎瘤样横纹肌样瘤是一种罕见的高度恶性脑肿瘤,主要影响幼儿(通常小于3岁),占儿童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左右,是一种难以治疗并且预后很差的疾病,个体的生存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不等。
针对这个病例,中美双方专家分享了自己的治疗经验和专业见解,并针对目前这种疾病治疗的临床研究和试验重点的噻替派(thiotepa)治疗方案进行了深入交流,根据这一方案目前的试验和应用现状,中美专家们共同设想未来改进治疗策略的可能性,对于此类患儿可以考虑在干细胞移植支持下,以噻替派为主的大剂量化疗。
美国阿拉巴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专家詹姆斯·约翰斯顿(James Johnston)、神经肿瘤科专家吉里什·达尔(Girish Dhall)以及多名放化疗科专家与北京天坛医院小儿神经外科田永吉,北京世纪坛医院化疗科孙黎明、杜淑旭,北京右安门医院放疗科申戈及团队等国内专家参与交流。
田永吉表示,通过这次“跨国多学科MCD”线上合作,促进中美两个小儿神经外科中心及相关学科专家之间的交流,通过对罕见疾病的讨论,美方专家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这都可以帮助中国专家开拓视野。今后,两国专家将每3个月定期进行一次类似的研讨,为一些复发、难治性儿童脑肿瘤患者的治疗提供更开阔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