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新闻中心

媒体报道

【健康报】2015-10-12 在特多 队员们创造的奇迹特多

发布时间:2015-10-12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今年年初,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10名医务人员组成的第二批中国援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以下简称特多)医疗队奔赴该国执行援外任务。在半年任务期内,他们传播医道,授业解惑,接诊病人逾万人次,完成各种手术664例,创造了特多乃至加勒比地区医学史上诸多奇迹,用大爱谱写了中特友谊的新篇章。

  “中国医疗队是世界水准的”

  2月8日,医疗队刚到特多12天,就发生了一个紧急事件。当日,中国驻特多大使馆邀请医疗队参加新春联谊会。晚上6点半,联谊会刚刚开始,医疗队队长贾旺的手机就响了起来,话筒里传来圣费尔南多总医院同事阿杜利焦急的声音:一名32岁的产妇,产后4天突然意识丧失,CT显示颅内大面积出血,若不立即开颅清除血肿,很可能成为植物人甚至死亡。他希望中国医生能够出手创造奇迹。

  放下电话,贾旺和队员们便果断决定立刻返回医院。大使馆相距医院60多公里,由于路况不好,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才能赶到。队员们在车上通过手机向主管医生了解病情,接收CT照片,制订抢救方案。车子刚到医院停下,队员们即刻按照预案兵分三路准备手术。仅用半个小时,患者就完成了麻醉。血肿清除手术由汤劼主刀。第二天还有2台手术的贾旺也来到手术室,随时准备会诊。

  手术室外,患者丈夫和家人焦急地期盼着。其实他们并不抱有特别大的希望,因为本地医生早已经说过“很难救活了”。他们将最后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医生身上。

  凭借着过硬的技术,4个小时后,汤劼完成了手术。当患者丈夫看到妻子被平安推出手术室,他激动地喊着:“中国医生太棒啦!”特多的神经外科主任也感慨地说:“我们从来没有救活过一个脑出血产妇,谢谢中国医生,给我们上了一堂最好的人文关怀和急救教学示范课。”

  除了医疗队神经外科,医疗队普外科在特多完成的手术也令人称绝。

  3月13日上午9点,加勒比地区第一例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即将开始。35岁的女患者一直不愿手术,听说来自中国的郑建伟医生能在腔镜下手术,既能切除肿瘤,又不影响美观,于是她放心地躺在手术台上。消息早已提前传遍全院,手术室挤满了观摩的医生,手术还通过网络平台向环加勒比海20国的外科学会及耳鼻喉科学会实时转播。

  郑建伟在患者右腋窝隐蔽部位建立3个微小穿刺点,用改装的弯头分离钳等对甲状腺周围血管进行分离,一个多小时就干干净净地摘除了右侧甲状腺及肿瘤。手术成功了。前来观摩的医生兴奋地喊道:“加勒比,第一例!加勒比,第一例!”

  医疗队高超的医术深深震撼了特多同行。“中国医疗队不愧是一支世界水准的医疗队。”圣费尔南多总医院院长如此评价。

  “给我们留下的是希望”

  精湛的技术是医疗队的金子招牌,队员们走在街上,经常被路人拦住,询问是否就是新闻里的中国医生,他们一定要跟队员握手、拥抱。越是受到尊敬和爱戴,大家越是想为当地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神经外科队伍。

  在特多135万人口中,能够上手术台的神经外科医生只有8人。如果患者需要显微手术,都要到国外就诊。医疗队到来之前,圣费尔南多总医院已经整整5年没有开展过神经外科手术了。从国外引进的显微外科设备,因无人能够操作,闲置在手术室库房里。看到这种情况,医疗队决定帮助当地医院开展显微外科培训,让特多拥有自己的神经外科队伍,惠及当地民众。

  第一次培训,特多医生就把教室挤了个水泄不通。医疗队准备了详细的教学计划,不仅理论授课深入浅出,还把存满了文献、视频资料的U盘送给每一位学员,方便他们自学。

  “每一个文件我们都仔细地挑选过,根据多年的手术和教学经验,选出最适合初学者的材料,还要兼顾他们的进阶训练,花了很多心思。”贾旺提起这份资料,十分自豪。

  为了能把显微外科培训制度化,医疗队争取到天坛医院的支持,向国家卫生计生委建议:援建一个显微外科培训中心,给特多留下一个固定的培训基地。经过各方的不懈努力,中国-特多显微外科培训中心终于在医疗队离开前的7月9日揭幕。揭幕当天,特多卫生部长特意从首都赶来参加仪式,庆祝加勒比地区第一个显微外科培训中心建立。他对媒体说:“中国医疗队给我们留下的是希望。”

  花大力气规范诊疗标准

  除了传授技术,医疗队还花大力气帮助圣费尔南多总医院制定医疗流程,规范诊疗标准。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医疗队离开后,特多医生能够有一根参照标杆,提供和医疗队同等质量的医疗服务。

  刚到特多不久,医疗队神经内科医生杜万良发现特多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和介入科没有一个协同会诊机制。病情复杂的患者,要先挂一个科室的号,再根据病情被医生在不同科室间多次转诊,每个号都要等待1个月左右。于是杜万良贾旺马宁3位队员发起了特多第一个多学科门诊——脑卒中会诊,每周集中半天带着特多医生一同出诊。患者们都说,这个门诊好,半年的事半天就能解决了。这一举动的意义不仅在于节省了患者的时间,更在于给特多带来了新的医疗理念,建立了规范的医疗流程。

  除此之外,杜万良还制定了特多第一个脑梗死溶栓流程,写明接诊后应做哪些检查,次序如何,不同检查结果应给予何种处理,并且带领特多医生反复实践流程。几个月下来,特多医生已经可以单独处理脑梗死患者,再没有延误治疗时机的情况发生了。

  除此之外,贾旺和汤劼还制定了一整套颅脑创伤和颅内出血的处理流程,极大地降低了外伤和脑出血的致残致死率。超声科医生杨松制定了血管超声检查操作标准,原本要等待3个月到半年才能做上的颈动脉超声,1个月内就可以完成。她还和神经外科医生一起制定超声引导神经外科手术的操作流程,方便快捷不说,每台手术还能为医院节省1.2万元的导航租赁费用,一年能够节省医疗费用百余万元。护士刘茜茜把天坛医院的手术管理标准引入特多,为圣费尔南多总医院配置两个标准开颅器械包、一个简易外伤开颅包、一个垂体瘤手术包、一个听神经瘤手术包、一个椎板手术包,改变了特多手术室医疗器械缺乏分类、即用即配的情况,使神经外科急诊手术成为可能。

  圣费尔南多总医院院长说:“这些流程标准是医疗队留下的永久财富,中国医生制定的标准就是金标准,一定要用好。”

  “我们是中国的名片”

  中国医疗队的事迹得到了中国驻特多大使的首肯,也赢得了特多人民以及政府领导人的高度评价。提起半年的援外经历,贾旺说很多故事他都记忆犹新,但其中有两次与国歌相关的经历会令他永生难忘。

  第一次发生在大使馆的欢迎仪式上。大使邀请一支特多儿童乐团用当地特有的乐器钢鼓演奏中国国歌,欢迎医疗队。“当在欢迎仪式上看到当地的孩子用钢鼓演奏国歌,眼睛亮晶晶地望着我们,我觉得援外医疗是大国的责任,我们医疗队是国家的代表,是中国的名片,一定要做好这件事。”贾旺说。

  另外一次经历发生在举办2015年中特神经科学会议期间,这是医疗队离开前的最后一个任务。会议吸引了加勒比地区200余名医生参加,这对只有8个神经外科医生的特多来说,是难以想象的事。特多卫生部特意将大会开幕的第一个环节设置成全场起立,奏中国国歌,以表达对中国医疗队的感谢。当国歌响起,全体医疗队员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贾旺说:“我掉眼泪不是因为援外吃了多少苦,而是我们通过努力,给国家带来了荣誉。”

    本报记者 匡远深 通讯员 石 静

    (摘自《健康报》2015年10月12日6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