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健康常识 >>保健常识

健康常识

保健常识

炎炎夏日,如何养生?

字号: + - 14

    夏至已过,一年当中最热的暑季开始了,今年7.17日入伏,又是四个伏天,看来这个炎热的夏季还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个季节应该如何养生呢?

    经常有人说:《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早就提出来了:“春夏养阳”。然而“春夏养阳”的原意并不是要让大家在这个季节养阳气,这一篇讲的是春夏秋冬四季的气候特点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应当顺应这个自然界阴阳升降的变化规律,调养身体,调整生活起居、睡眠时间,调节精神情志等等,争取与万物同样做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哲学观点。

    但是我在学习“火神派”传人董学军老师的“中气决定论”后,认识到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基础和原动力,无论何时养生,最重要的就是养阳气。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春夏季节,自然界的阳气上升,也带动了人体的阳气升发,有人认为这时晒太阳就能补充阳气了。可是人体不是太阳能,适度的晒太阳虽然能让人感觉温暖,祛除体表的寒气,但并不能补充体内的阳气。而夏季的炎热反而会使人体阳气过于升发,随汗液而耗散。正是由于此时阳气上升,发散于外,所以体内尤其是脾胃的阳气反而是比较虚弱的。而这时大多数人因为内外的阳气上升而感觉燥热(这种燥热多数情况下仍然是胸以上而非全身的),贪凉开空调,饮冷吃西瓜,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特别损伤人体升发的阳气,并且会导致寒湿郁积在体内而变生各种疾病。而秋冬季节天气寒冷,大家都注意保暖,阳气收藏于内,反而不如夏季损伤严重。民间所传“冬吃萝卜夏吃姜”,就是这个道理。所以现在这个季节确实更需要“养阳”。

    阳气从何而来?这是如何养护的首要问题。生命最初是由父精母血孕育而成,而出生之后,人体全部的气血精微都由脾胃运化而来,所以中医说“脾胃为后天之本”。阳气也一样,虽然先天的阳气来源于肾中精气,但后天的阳气则全靠脾胃化生,才能源源不断,固护身体。所以养阳气的关键其实就是养脾胃。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和水湿(大概相当于食物和水分),胃主腐熟水谷,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吃进去的东西是热的、熟的、好消化的,就有助于胃轻松发挥腐熟功能,而脾的运化功能也更容易发挥作用,相当于消化系统更好的发挥消化吸收功能。反之,如果我们经常吃的东西是凉的、生的、黏的、油腻的,会严重阻碍脾胃的运化腐熟功能,结合现代医学角度来说,一方面消化系统需要更多的能量去消化吸收,大概就相当于消耗了我们更多的阳气;另一方面这些难以消化的东西在体内很容易消化不充分,产生了很多废物,而这些废物又需要阳气的运行才能从体内排出,没能及时排出的废物就成为了中医所说的“湿气”、“积食”、“痰湿”等等内生的邪气。而这些“湿气”在人体内没有一点好作用,它们会阻碍阳气的运行、气血的流通,时间长了就形成了“瘀血”等病理产物。湿气聚集在局部皮肤肌肉,或者和外来的风热邪气郁结,就产生了湿疹、疖肿等湿毒。湿气和瘀血相结合,聚集在阳气不足的器官,就化为结节、肿瘤等中医所谓“积聚”。同时,脾胃的运化功能下降,高热量的食物代谢不完全,多余的能量与湿气结合,就形成了很多人厚厚的皮下脂肪和胆固醇。而这些体内的脂肪将进一步干扰代谢,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等疾病的潜在因素。

    阳气虽然来源于脾胃,每天都在生成,但是消耗的地方更多,我们每天的运动,呼吸,甚至睡觉做梦,都在消耗自己并不那么多的阳气,所以养护阳气是最重要的养生方式。

    怎么避免损伤阳气?以下几个方面比较重要。

    第一重要的是吃。尽量少吃生冷食物,这个问题请参考我上一篇《别再天天喝“绿豆汤”了》,再强调一点:现代的营养学过分强调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却不考虑这些营养是否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是严重的错误。脾胃功能弱,阳气不足的人,吃凉性的食物根本不能吸收其中的营养,反而自身受损。而热性的水果如荔枝、榴莲等,所含热量比较高,少量吃还可以,大量吃也需要脾胃阳气充足才能消化,脾胃阳气不足,多出来的热量不能马上代谢,就会出现“上火”的现象。

    第二重要的是睡。早睡、睡好是补充阳气的重要一环。睡眠不是只要凑够7-8小时就行,中医讲究“天人合一”,人一定要按照自然规律,在合适的时间睡眠。最佳睡眠时间是晚十点到早六点,如果做不到,最晚也要11点以前睡觉。中医还有“子午觉”之说,午时如果能打个盹,睡20-40分钟,非常有助于提升下午的精力。但是午觉最多不能超过1小时,否则反而干扰生物钟,影响阳气的正常运行。此外,睡眠质量也非常重要。虽然做梦是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如果感觉晚上总在做梦,或者易醒易惊,都会影响阳气的蓄积和补充。

    第三重要的是乐。保持心情愉快是减少消耗阳气的重要方面,现在大家生活工作压力很大,极易紧张焦虑,甚至休息时也经常要考虑工作上的事情。中医认为,气郁伤肝,思虑伤脾,而肝气郁滞容易引起脾胃运化失常,阻碍阳气通行、损耗阳气的同时也影响阳气的化生。

    第四重要的是穿。穿衣保暖是减少阳气损耗的重要方面。这个问题最常见的是年轻女孩,“美丽冻人”,为了穿的漂亮而不注意保护自己,关节炎是常见的结果。还有一些身材好的女孩特意穿“露脐”、“露背”等服装,殊不知这些部位其实更需要护卫,否则阳气的消耗是加倍的。此外,夏天对空调的过度使用,极易耗伤阳气。夏季阳气上升,适度的出汗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湿气,空调温度过低,伤阳的同时抑制排湿,对人体非常有害。当然,过度的出汗也会导致阳气随汗耗散,中暑多汗甚至会引发心悸心慌,所以中医讲“汗为心之液”。

    第五重要的是动。适度的运动,尤其是户外运动,能帮助气血调和,血脉通畅。但是过于疲劳,违反自然规律的锻炼则会更加消耗阳气。这里提醒一句,阳虚怕冷和湿气重的人不要经常游泳,否则湿气难以祛除。夏季很多人喜欢“夜跑”,中医认为夜晚应该是阳气收藏的时候,不适合做剧烈的运动扰动阳气,对身体是不利的。

    第六重要的是药。少吃药,尤其是少吃去火药和抗生素。抗生素在某种程度上相当于中医的清热解毒药,虽然能够抑制和消灭细菌,控制感染,但对人体的阳气伤害也是不小。抗生素也需要阳气的参与才能够治疗感染,阳气不足的人感染后用抗生素效果很差。临床上真正纯粹实热无寒的病人非常罕见,多数都是阳气不足,湿气内阻,寒热错杂,免疫力偏低,才会反复上火和感冒。只要保护好脾胃和阳气,就可以减少吃这些“毒药”的机会。

    虽然我们天天都在消耗阳气,同时脾胃也在化生阳气,但是肯定消耗的比生成的更多,所以人才会逐渐衰老。减少消耗固然重要,怎样才能补充阳气呢?前面说了,最关键的就是要养护脾胃,温暖脾胃,让脾胃尽量舒服的工作,轻松的多化生阳气,并且尽量把产生的代谢废物排出体外。现在网上经常流传一些祛湿气的中药,包括几乎人人都知道的薏米红豆汤,但这些祛湿药物多数偏凉,起效与否都需要建立在脾胃功能相对较好、阳气不虚的基础上,否则不但可能效果不明显,反而更增加了阳气的消耗。由于现在大家很难保证完全健康的生活方式,阳气不虚、没有湿气的人真是少之又少,所以我还是建议根据个人情况经常吃一些汤药综合调理更好。

    简而言之,养生重在“养阳”!养阳重在“养脾胃”!“养脾胃”重在“拒寒凉”!希望我的养生观念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小预告:秋季干燥就要滋阴润燥?你又错了!

中医科  周纡


Baidu
map